【摔角漫談】之清野茂樹談G1大賽的魅力
目前新日本G1大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自1991年的第1屆大會開始至今剛好滿30年,在企畫與選手頻繁改變的新日本,為什麼G1大賽能夠持續這麼久且吸引摔迷呢?接下來從第1屆大會起便一直觀戰的清野茂樹主播,就要來談談他所認為的理由。
- - -
我認為G1大賽(以下略稱為G1)之所以能抓住摔迷的心,有四個理由。首先當然是能看到頂尖選手的單打賽,還有第1屆大會被稱為“黑馬”的蝶野正洋獲得優勝,是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這結果讓摔迷之間有了「不知道會是誰能拿下G1優勝」的印象,實際上就算是業界相關人士或媒體,想要準確猜中G1優勝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即便曾有大家都認定會優勝的選手,真的拿下優勝,且創下連霸的紀錄,但第1屆大會令人印象深刻到幾乎忘了這事實。昭和時代無論哪個團體,大部份都是「聯盟戰的優勝者是團體的王牌」,而G1顛覆的這樣的印象創造出一個品牌,順道一提G1這個大會名稱是來自於賽馬的一級賽,在此類賽事投注者有可能一獲千金。
第二個理由是大會在盛夏舉行,G1誕生之前從力道山的時代開始,職業摔角聯盟戰通常都在春季來辦,這是由於以前辦活動時有「8月觀眾會很少」的定說。不過G1打破業界的常識,在什麼活動都沒有的期間安排連續賽事,這正好符合摔迷的需求,現在在盛夏舉行大型活動已成為慣例,但1991年當時卻是嶄新的做法。
仔細一想盛夏的G1與新年的東京巨蛋大會的間隔,剛好跟日本人生理時鐘裡的「中元節和新年」重疊,如同夏天的甲子園一樣,邊揮汗邊觀戰的記憶是會與炎熱做連結,且不可思議地留在腦海中。雖說去年跟今年的G1受到東京奧運影響,不得不改在秋季舉行,明年應該會回到夏季來辦吧。
第三個理由是跟相撲一樣有優勝制度,連日舉行並以勝利積分來競爭,大會最後一天決定優勝者。G1的優勝制度與相撲相同這部份,是符合日本人的喜好,出乎意料的情況、因受傷而缺席、直到最後都無法解讀的大混戰等,在聯盟戰發生的戲劇性狀況跟相撲也一樣,而且最後一天的優勝決定戰幾乎都是在兩國國技館舉行。
或許許多摔迷對相撲沒有興趣,但在海外像這樣的聯盟戰並不存在,只有日本的團體經常採用此賽制,這事實證明日本人喜歡競爭積分。此外所謂的「星取表(積分表)」也是來自於相撲,用塗黑的圓圈代表落敗,中空的白色圓圈代表獲勝,因此才有白星是勝利、黑星是敗北的說法。還有第1屆大會蝶野拿下優勝後,館內坐墊滿天飛的狀況,也跟相撲發生意料之外的結果時相同,所以後來舉辦摔角賽事時,被稱為枡席的傳統式觀眾席不會放坐墊。
最後的理由是對於從G1誕生新明星的期待感,第1屆大會時除了蝶野以外,武藤敬司、橋本真也,當時20多歲的鬥魂三槍士爭奪優勝,讓人有新時代到來的印象,後藤洋央紀、Kenny Omega都是首次出場就獲得優勝,因此等級跟著提升,摔迷是期待以G1這個“本場所(主要賽事)”為界線,讓摔角手的“番付(排名)”有所改變。
回想新日本的創業者安東尼奧豬木,是在26歲稱霸「世界大聯盟戰」後地位因而提升,以大會為契機讓年輕選手更加活躍是傳統之一,也是種醍醐味。近年會交給優勝者IWGP王座挑戰權利書,摔迷們因而能看到優勝者登上前往最高峰的階梯的模樣。以上就是我認為的理由,如同前述今年是改在秋季舉行,優勝決定戰也離開以往的主場兩國國技館,且是在平日來辦,再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與歷年相比有不少負面因素。
只是出場次數和優勝次數等所有紀錄,都是不斷持續才能產生的東西,花了30年創造出的品牌,不管是用怎樣的形式,繼續下去是最重要的事。看了到此為止的聯盟戰,比賽內容的濃度都很高,在30分鐘的有限時間之內確實展現出個性,專業程度令人心悅誠服。期待10月21日在日本武道館,能看到一場戲劇性的優勝決定戰,讓封閉的氛圍全部煙消雲散。
回顧總整理:https://goo.gl/3gdkbr https://goo.gl/tVgGw4 https://bit.ly/2UfLwid
圖片出處:https://bit.ly/39Sk01V
內容出處:https://bit.ly/3kVkSch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