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星期一,這天因為家裡有事請了半天特休,忙完後,晚上想說有點空閒時間,就決定去看「千年一問:鄭問紀錄片」。關於我心目中的鄭問老師,之前故宮辦展覽時,我有稍微提到我對他的印象,這篇寫在這裡 鄭問故宮大展 觀後感 (大開眼界呀~) 。我必須承認,我原本以為這部長達2小時15分的紀錄片大概就是拿這些以前的影片和現場拍攝的影片來充時間的,但整部電影看完後,我才發現我錯了,這部紀錄片真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去訪談鄭問老師身邊的家人、助手和工作上的伙伴堆疊而成的電影。
片中一開頭就是從鄭問老師倒下的工作室開始帶出,這部電影沒有特別去說明鄭問老師發生什麼事,從一開頭就是從鄭問老師家裡的工作環境一鏡從樓上帶到樓下對家人的訪談,可以讓你看到鄭問老師的工作環境大概是如何?接著就是家人的訪談,家人對鄭問老師的工作態度和生活型態,也有訪問鄭問老師的姐姐,有提到國小三年級鄭問就去廟裡趴在地上畫門神,靠!看到那門神就直覺想到這是國小三年級畫的出來的嗎???
鄭問姐姐還報料說,鄭問小時候拿到的零用錢或工資之類的都拿去買墨水,又很喜歡去看漫畫,還偷偷把人家漫畫的紙張偷偷用刀割下來不被人發現(這是能講出來的事嗎?),也有提到鄭問老師的本名叫鄭進文,為何會改名為鄭問,這也是有原因的,接著提到的就是鄭問作品裡訪問常出現的鄭問求學時期的事情,但這種常記載在鄭問作品集之類的資料在這部電影反而較少提到。
接著就是帶入他開始工作的故事,他當時當雜誌畫漫畫時,當時的雜誌主管也有出來說明當時的四格漫畫是一格300元計算,但鄭問的是連環漫畫,這個該怎麼算了,就決定第一格給他500元,接下來的以格計算,一格300元,鄭問聽到這件事情後,他後面出的漫畫一頁裡面會出現比往常更多的分鏡格數,真的是很有心機呀,聽說當時拿到的費用還不少~
接著有訪問到日本講談社主管對他的看法,還有知名漫畫家-千葉徹彌、池上遼一對鄭問老師的看法,千葉老師有提到日本漫畫比較注重人物情感的表現,日本漫畫通常會用較多的格數去舖陳主角的心情和變化,而鄭問老師每一格畫出來的就像是個藝術品,比較沒有那種心境上的舖陳,香港漫畫家則是說鄭問老師的漫畫,在香港注重「打鬥」這方面的呈現是比較薄弱的,這些知名漫畫家都點出鄭問老師的作品在國情不同的地方所欠缺的部份,而不是一部單純造神的電影。
片中也有提到當初去故宮看展時,鄭問老師使用各種冒險式的畫法(牙刷噴墨、油漆、火烤等方法)的部份,但這部份也是稍微著墨而已,比較多的時間都用在他和助手的訪談,比較訝異的是構圖部份,他常跟助手在那邊想構圖的部份,就會模擬畫面並拍照下來,還請助手脫光衣服在那淋浴拍照下來,為的是想畫出漫畫的封面,也可以看到鄭問老師本人下去當模特兒,而且鄭問老師對助手也是很嚴格的,自己本身也在截稿前好幾天都不睡覺的,助手也說那時每天的工作量至少都是15、6小時起跳,所以人家真的練出來的。
2個小時15分的電影裡,比較讓我覺得講的過於保守的大概就是鄭問老師去中國大陸十年做「鐵血三國志」的那段,這一段我覺得很多地方都講的過於保守,感覺有很多事情不能說出來,似乎是卡到一些商業機密或內部的問題,這部份讓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就是想知道更多的事情卻看的到吃不到的那種失落感,但在中國這邊的助手可以更明確的感受到他們對鄭問老師的尊敬,說著說著怎麼那眼淚就流下來了呢…
這部紀錄片除了上面說的之外,還有很多當時鄭問老師的電視訪談和紀錄影片之類的,看的出來這應該是錄影帶轉錄過來的,算是很難得的珍貴影片,還有更多其他助手、工作伙伴的訪問紀錄,也可以看到當時鄭問老師住在日本、香港、中國時的環境,這不是一部單純的吹捧鄭問老師的電影,而是讓人更深層的去了解鄭問老師的日常和工作態度與身為人一定會遇到的瓶頸,但更讓我尊敬的是鄭問老師對工作的專業和為底下員工設想的態度,真的是一部讓我意外的紀錄片呀,我原本以為會是很枯燥無味的回味影片,二個小時多的片長不讓我感到沉悶,而且還有一種出了片子會想收藏的慾望,喜歡鄭問老師的人,這部紀錄電影真的值得一看。
最後必推一句鄭問老師說的「每一個人很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覺得他就是一個英雄。」
※看完後還有另一個感想,就是讓我想起以前唸國小的往事,小時候去唸書時都會帶漫畫去看,被老師發現後就會在全班面前當場撕掉,那時的老師普遍認為漫畫是不良讀物,現在仔細想想,那些老師們其實都挺膚淺的,小時候只覺得漫畫很好看,不大會去了解製作漫畫的過程,但看了「爆漫王」這套漫畫後,再加上看到其他漫畫家的訪談,還有台灣這邊鄭問老師的一些紀錄後,才發現,想製作出出色的漫畫是要耗費多少的心力甚至龐大的知識,光是這些知識可能就勝過這些認為漫畫不良讀物的老師了,而且畫畫功夫也是要練出來的,你們這些口中頭頭是道的老師辦的到嗎?以上。